English

户籍“冰山”开始消融

1999-03-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城里人”、“乡下人”,户籍制曾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中国人分隔在物质文化悬殊的两个“世界”。

不同世界的人,便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命运。

你可能认为自己在京城生活了七八年,至少算得上个北京人了。但是户口告诉你,你只是这里的“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

1998年8月,公安部颁布的重点解决子女随父随母、夫妻两地分居、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如何在该城市落户等户口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消息,无疑让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平地听到一声雷。

从1998年9月1日起,部分调整措施已在北京开始执行。在此之前,深圳、上海、广州、厦门、海南等地都推出了“蓝印户口”政策。

城乡间的一道高墙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新户籍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处于极端落后的状况,实现工业化需要进行的原始资金积累,当时只能从工农业间的“剪刀差”中来: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户籍制度的强制性,保证了农村有足够的劳动力向城市提供低价的粮食,也保证了城市能减轻人口负荷低成本高效率运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户籍制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户口,不仅阻挡了农民进城,也限制了城市间人口的流动。

民工潮,触动了坚固的户籍制

“中国宪法应该尽快确认公民的迁徙自由”,“中国农民为国家早期工业化作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今天如何在户籍制度上体现对公民一视同仁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80年代中期,一批学者便开始呼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沿海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三资、民营等各类企业招募大量廉价劳动力。与民工潮同向流动的,还有内地城市打破铁饭碗后流出的各种人才。

在市场经济已逐渐形成的今天,人口的合理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如果说民工潮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鸿沟,那么城市户口含金量的下降,城乡差别的缩小,则撼动了城市户口高不可攀的地位。

户口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我国目前还未能实现户籍管理的全国联网,特别是16岁以下尚无身份证的未成年人,户口是唯一能证明他们身份的凭证。所以,目前户口仍然是我国唯一可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论是在个人入学、就业、贷款还是在公安机关破案方面,户口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专家认为,至少在10至20年内,“户口”不会消亡。

我国户籍改革的方向是要斩断户口与老百姓物质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向证件化过渡,真正做到“一证走遍天下”。到那时,户口的作用才会真正消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